English

“IBM名单”

2001-02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一部电影《辛德乐名单》让我们了解到一位德国工厂主营救犹太人的事迹。那同样跟犹太人有关的所谓“IBM名单”却要长得太多,不过却是让人做噩梦的那种。

1933年1月,希特勒在德国获得政权之后就开始了“种族统计”工作,“元首”对犹太人的憎恨使他决定灭绝这一民族,甚至对有犹太血统但并不信教的德国人也不放过。这项统计工作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,而纳粹德国竟然完成了。于是有布告通知犹太人集合,名单精确到每个人的姓名,然后没收财产,关到犹太隔离区,最后便是集中营和大屠杀,每一个步骤都是精心策划的。高效率的工作是德意志民族的一种品质,但并不能使他们完成“不可能”的任务。美国犹太裔记者爱德温·布莱克(EdwinBlack)最新出版的《IBM和大屠场》一书给这一问题以让人信服的解释。当时虽然没有计算机,但已经有穿孔纸带的计算器,而掌握这种技术的正是IBM(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)公司。IBM德国分公司向纳粹政权提供了两千多台纸带机,于是对犹太人的甄别统计顺利进行。虽然是德国分公司所为,但纽约总部也脱不了干系。当时的纸带机要根据执行任务不同专门设计打孔纸带,进行所谓的“个性化设置”,而且每个月都需要技术维修和保养,这些都是IBM提供的服务。于是“种族甄别”顺利完成,所有犹太血统的人都验明正身,而IBM公司则向纳粹德国销售12亿张专门设计的打孔纸带。IBM当时的总裁托马斯·华生就长期坐镇柏林和日内瓦,在美国禁止对德贸易后仍通过瑞士与纳粹往来。更惊人的是,“死亡列车”的调度和集中营对犹太人的筛选也都跟这种“计算机”有关,列车准时开动,到达指定地点,壮年留下,其他的进煤气室,一切都“高效”进行。总之,如果只说“商人无祖国,生意无疆界”,还是不能替IBM开脱,因为我们所知的已经不只“生意”而已。

作者布莱克的双亲都是二战中幸存的犹太人,自然对一切跟种族清洗有关的事情都异常敏感。据作者说是在1993年陪父母参观美国的大屠杀纪念馆时第一次见识这种机器,HollerithD_11型,有IBM的铭牌,于是决定调查到底。IBM公司在这件事情上是始终不合作的。布莱克决定从艰苦的档案工作着手,自费组织研究班底,秘密从事。他在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荷兰建立网络,梳理关于犹太人统计的资料,走访当事人。参加他的计划的人数超过百人,处理了超过两万页的资料。据说中央情报局解禁的资料和当时一些纳粹的论文对他帮助尤其大。所以,布莱克的立论并不是凭空猜想而来的,有厚重的资料作为基础。而且这一次其研究结果是在十几个国家同时出版,立刻引起欧洲历史专家的重视。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,只是作者对材料的处理还嫌粗率,一些结论也太轻易。恐怕以后在细节上对这本书的攻击还会不少。有人已经指出“人种甄别”并不是计算机的工作,纳粹人种学家自有他们的方法,关于纯种亚里安人的问题在纳粹之前就有争论。但大家对IBM公司曾向纳粹提供技术帮助却都没有否认。

当然,有人会问是否没有IBM的帮助,纳粹就不杀犹太人了。当然不是这样,不过如果没有精确的统计,那么遇难的犹太人会少得多。历史不容假设,我们在事实面前只能感叹。把华生称为“白领罪犯”也于事无补,还是要回过头来考虑科技和伦理的老问题为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